甬江岸边“力”耕忙!《中国教育报》深度聚焦宁大“双一流”建设
始于希望 结于丰盈
6月6日,恰逢芒种
《中国教育报》刊发文章
甬江岸边“力”耕忙
大篇幅深度聚焦
宁波大学举全校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一起跟随《中国教育报》的笔触
去感受
全体宁大人如何以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勇争一流的使命感
聚力、发力、合力、全力
推动“双一流”建设跨上新台阶
连日来,一个个好消息刷遍了宁波大学师生的朋友圈:
1
5月19日,著名流体力学学者、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林建忠,世界知名冲击动力学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副校长Shim以及3名力学学术骨干全职加盟宁波大学。
2
5月25日,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到学校考察调研时,指出要着力提升力学学科实力,努力实现硬核突破,以“双一流”建设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3
5月27日,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在宁波大学调研座谈时强调,要动员全市力量支持宁波大学,对照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整体构架学校发展体系,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4
5月31日,宁波大学发起成立宁波市“力学+”智能制造产学研联盟,第一批5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签约21个项目,合作金额达1.8亿元。
作为宁波大学唯一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力学学科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领军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梯队有待优化等短板,面临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压力。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举,聚非常之力,方能成非常之功。宁波大学把提升力学学科实力作为2022年度“七大攻坚任务”之首。学校“挂图作战”,细化目标任务,倒排时间表,明确责任人;校领导深入学院、学科、科研团队开展调查研究,谋定建设战略,优化顶层设计;全校上下一心,高频次召开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专题会,对标对表,聚焦聚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这所屹立甬江之畔的大学以攻坚克难的决心,打出硬核组合拳,聚力攻坚“双一流”。
举非凡之“力” 筑巢引凤纳贤才
宁波大学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力学学科提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随着多位高层次力学人才的加盟,加上今年年初已入职宁大的非均质材料与结构力学方向知名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吕朝锋教授,如今宁波大学力学人才队伍迅猛发展的态势已开始显现。
“宁波大学从未像今天这样求才若渴。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大师,建设好力学学科关键还要靠人才。”校党委书记朱达表示,宁波大学在3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就,但面对高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艰巨的“双一流”建设任务,压力剧增,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力学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宁波大学建校之初的优势学科,建设好力学也是宁波大学“不忘初心,坚守学科文化传承”的体现。朱达指出,“建好力学学科意义不仅在宁波大学,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力学学科的布局都有重大意义。宁波大学在全力推进力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化压力为动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学校党委把建好力学学科作为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把力学学科建设好,努力把它打造为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优势、王牌学科。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朝锋介绍道,“人才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强则学科强,一个学科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决定着该学科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宁波大学的人才引进主要做法有:
一是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压实人才队伍推进责任。学校排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进度,建立校领导牵头、人才办和力学学科共同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要求每周有进展、每月有成效。
二是构建全方位的荐才引才聚才机制,全面拓展引才渠道。绘制全球力学人才地图,排摸引才对象,建立引进对象数据库和跟踪联络制度,通过力学国际人才论坛、校地合作引才、以才引才、同行荐才、相关组织荐才等方式,拓展人才源头,打造人才“蓄水池”。
三是强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以“校内整合”+“精准引才”+“平台搭建”发挥聚才育才效应,不断提高人才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认可度。
四是全力做好力学人才引进的保障工作。强化人才引进专项经费投入,确保力学引才经费,力学重要人才在引进待遇上浮的基础上,还可采取“一事一议”程序确定个性化的条件保障;建立力学重要人才引进的快速决策通道,提高引才效率;学校统一预留实验室空间,专门用于力学人才引进。
“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宁波大学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关键期,全校上下一心,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面向海外精准引才。”学校人才办主任余怡春说。
举全校之“力” 挂图作战齐攻坚
宁大学科建设处处长叶文明的办公室后墙挂着一张“2022年力学学科重点建设任务作战图”,“每到月底就该排摸数据了,看看这个月任务完成了没有”。
“每一个宁大人都要有‘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全校上下要强化‘一盘棋’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新年伊始,宁波大学就在中层干部扩大学习会上发出了全力推动力学学科发展的动员令。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科学谋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以挂图作战的状态和举措,全力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据了解,宁波大学着力推动力学学科建设强优势、提能级、拓前沿。
一是优化学科建设口径
通过对标分析国内外一流标杆高校和国内力学领军人才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学校现有力学师资队伍情况和学科优势特色,强化顶层设计,凝练研究方向,打造1个学科高峰(爆炸与冲击动力学)、3个学科高地(智能结构与器件力学,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体力学,极端环境材料力学),拓展“力学+土木、机械、信息、能源、海洋、环境、生命、体育”等交叉领域的“1+3+N”学科结构布局。
二是建立学科特区制度
出台《宁波大学力学学科特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在学科经费、引才津贴、人事政策、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支持。
三是给予政策资源倾斜
实施两个“不设上限”政策,即学科建设经费不设上限,学科引才经费不设上限。聚焦“力学+”培育高级别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和成果奖项,设立“力学+”青年创新基金。
四是构建举校推进机制
成立学科专班、协调专班、业务专班和保障专班,制定《力学学科重点建设任务作战图》,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和月度推进机制,建立以经费资源直达、支持政策直通、建设任务直管为核心内容的“一竿子插到底”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体制。
目前,宁波大学力学学科推进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汽车零部件智能化高效精确成型科技合作基地”获批浙江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入围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答辩1项。在服务地方品牌建设中也初显成效,2021年举办首届“单项冠军宁大行”活动,近30家冠军企业参加,现场签约金额6550万元。重大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安全防护、压电微声等技术,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以及巨力索具、台晶电子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形成2000余万元的技术合作项目,支撑成本节约和产值显著增长。加强与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央企国企合作,相关技术应用到白鹤滩水电站、舟山港主航道等国家重大工程。
展蓝图之“力” 勤耕不辍向未来
自吹响“双一流”攻坚战的号角以来,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王永刚教授无疑是最忙的人之一。
宁波大学力学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伊始,由于缺乏万吨水压机,工业制造水平极低,无法制造出航天特殊要求的零部件,中科院力学所钱学森、郑哲敏等老一辈力学科学家就想出一个法子——用爆炸的方法炸出来。爆炸力学这门新学科就诞生了。当时在力学所工作的王礼立对爆炸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钱学森、郑哲敏领导下,为了破解爆炸与冲击问题,从零出发,王礼立潜心研究应力波理论,1985年国防工业出版社首版了《应力波基础》。1986年王礼立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宁波大学担任副校长,在朱兆祥校长领导下共同创立宁波大学力学学科,开展创新性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在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实现了浙江省属高校和宁波市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该成果在国防科技、航空航天、工业民用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郑哲敏院士(右)和王礼立教授
“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朱兆祥也是力学专家。可以说,宁波大学力学一直是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宁波大学的力学的确到了发展的关键阶段”,王永刚说。随着学院一批功勋教授的相继退休,人才已经成为关乎学科发展的命脉。而大量杰出人才的引进必然给宁波大学力学带来一次新的飞跃。力学学科胡开鑫教授表示,对一所大学而言,一流学者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他们能够帮助年轻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
对于引进的人才,宁波大学已经进行了“蓝图”设计。例如,林建忠将组建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体力学团队,力争打造引领国际“多相流和非牛顿流体力学”学科高地;在产业应用方面,聚焦医疗器械、工业设备、大气监测设备等制造业细分领域,服务浙江制造强省建设、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Shim教授将组建轻质材料强度研究中心,任首席科学家;计划通过整合优化校内冲击动力学研究力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冲击动力学研究团队,该团队将立足于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所需,开展创新性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力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勤耕必定会有收获。展望未来,宁波大学力学已经隐现出一个灿烂的前景。
往期精彩回顾
丨来源:党委宣传部 中国教育报
丨文字:孙欢欢 游玉增
丨图片:匡麒锦 官微往期推送
丨责任编辑:郭亚男
丨终审:孙欢欢